觀峰橋 張 霆 攝

解放前過花江主要走鐵索橋 肖建國 攝于1984年

晴隆長流鄉雙風村北盤江橋 資料圖

石墩橋 桂 松 攝
納灰橋 桂 松 攝

萬峰林西南入口處觀光橋 桂 松 攝

將軍橋 桂 松 攝

樂立石拱橋建于光緒八年三月二十三(1882年),橋面橋墩均用原生石頭砌成。古藤纏繞,古榕參天,歲月的蹉跎仍無法掩飾這根深蒂固的原生美。 桂 松 攝

馬嶺河大橋 白玉華 攝
橋是城市的年輪,它承載的是城市發展的年代痕跡。從古橋上,體味到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說到橋,你喜歡小橋流水的典雅,還是喜歡跨山大橋的大氣?
其實,每一座橋都承載了許多重要角色:它們是休憩場所、是祭祀宗廟,是交易市場、是娛樂平臺,是地標建筑、是精神家園,是團結鄉民的紐帶,更是連接大山腹地與外界的通道。
古今中外,橋梁和道路是人類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壯觀、最美麗的建筑工程。造型各異的橋梁,既是一道風景,也是最好的觀景平臺。一座橋小到時空中兩個人觸角的連線,大到兩種文明的彼此融會。
黔西南的橋,大多是架設于絕美的山水之間,本身就成為了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山水和橋,成為了一幕唯美的風光。有水必有橋,有水必有風景,因水而生,因設計而美。
從城市生活到田園生活,有時只差一座橋的距離。穿過山川湖泊越過高山大路,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一邊去感受這寬廣世界的另一面。
作者:尹婷梅
轉載說明:本網所刊登的中國黔西南網及《黔西南日報》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黔西南日報社中國黔西南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歡迎廣大網友向我們提供新聞稿件,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稿件內容來源于互聯網,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權利請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0859—312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