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民族民間菜不僅充分利用當地的特產,而且還深深地打上了民族飲食文化的烙印,黔西南的美食獨具風味和民族特色。受到各地食客的喜愛,近年來,黔西南烹飪界經過挖掘、開發、整理、創新、研究、打造出一系列之最美食。

黔味小吃
最“怪”的菜——辣椒炒辣椒
俗話說:“貴州一怪,辣椒是菜”。在黔西南也不例外,不僅有數不勝數的獨立辣椒菜(干辣椒系列、糍粑辣椒系列、糟辣椒系列、煳辣椒系列、青辣椒系列、特色辣椒如腌辣椒系列、陰辣椒系列、外來辣椒如野山椒系列)。還有辣出特色、辣出品位的辣椒炒辣椒,即多種辣椒炒一鍋。不僅家庭會做,人人愛吃,而且早就進入餐廳酒樓,甚至星級酒店,成為黔西南獨特的一道怪異菜。
最“亂”的菜——怪嚕菜
店主:“請坐,請問要點什么菜”
顧客:“隨便隨便,來幾個炒隨便拌怪?!?。
在貴州還有許多黔菜系列沒有適當的稱謂,人們便隨意地稱為怪嚕菜。即將各種主料、輔料、調料混在一起拌、炒、燒、燉等制作出來的,如怪?;ㄉ?、怪嚕雞絲、怪?;劐伻?、怪嚕紅燒肉、怪嚕炒菜(將各種時令蔬菜或肉類在同一鍋中加調料隨便炒制,只要味道醇正可口即可)、煮隨便、燉隨便、燒隨便等。這些菜又亂又香,堪稱一絕。
最“燙”的菜——清湯鵝
民間有句諺語:“鵝湯不冒氣,燙死傻女婿?!鼻髂弦矏矍鍦Z,由于油厚性涼,不見冒氣,端上就喝,入口燙嘴快速吞下肚,鬧成笑話,流行開來。奉勸還沒有品嘗過清湯鵝的朋友一定要小心取用,或食用前去攪合幾下,吹開浮油看看溫度。
最“涼”最“苦”的菜——涼拌苦瓜
“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黃蓮是藥。而夏季之佳品苦瓜,涼爽,苦中回甜,讓人回味無窮??喙嫌置]葡萄、紅姑娘、涼瓜、菩達、紅羊等,用來涼拌、熱炒、燉、燒、(釀)蒸各種菜式,性味苦寒、消暑滌熱、明目解毒等。特別是涼拌苦瓜,色鮮味美。
最“紅”的菜——胭脂泡蘿卜
“紅蘿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一語童謠勾起幾多回憶。單紅蘿卜其實吃起來味道并不怎樣,推薦一道最簡單的涼菜,用紅醋泡制的泡蘿卜,脆脆爽,酸溜溜。
最“酸”的菜——鹽酸菜
“三天不食酸,走路打躥躥”。這是流傳于貴州民間的諺語。的確貴州人嗜酸,且酸過了頭。除酸菜、酸湯、腌菜、赤水曬醋、青巖雙花醋、遵義麩醋外,在黔西南最具酸特色要數布依族的鹽酸菜,不僅酸爽無比,跟其他的菜搭配也是渾然天成,比如酸菜扣肉。
最“辣”的菜——炒辣椒
在貴州,人們認為一種辣不為辣,多種辣才為辣。這辣椒炒辣菜是讓你被辣菜辣后,又有辣椒辣,最后還有蒜心辣。正印證了蒜辣辣心,辣椒辣口的俗語。
最“淡”的菜——素瓜豆
小瓜與棒豆同產于夏季,加清水煮好即食,不加任何調輔料,解暑涼心,爽口開胃。
素瓜豆
最“土”的菜——米湯煮酸菜
如今城市生活好了,下鄉去嘗嘗鮮,亦為“返樸歸真”。那鄉村純樸人家定會煮米湯酸菜給您吃。那土得掉渣又鮮得無比真是要去嘗。
最“新”的菜——酸菜炒湯圓
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食品,多煮食,時而炸食,用來炒食可算是新潮了,再加入辣椒節、苗家酸菜則屬新新一類。
最“老”的菜——八大碗
明清時黔人以“八大碗”待客,雖系八碗但有著不同的做法和辣香的特色,充分反映了貴州的鄉土氣息。據傳說“八碗菜,八人吃,人人保平安,四面八方,一年四季,萬事如意”。
最“多變化”的菜——回鍋肉
這款被譽為川菜第一菜的回鍋肉,除流行巴渝外,黔西南的回鍋肉一點都不遜色,不以豆瓣醬作調輔料而有糟辣回鍋肉、干椒豆豉回鍋肉、泡椒回鍋肉,泡菜回鍋肉、糍粑辣椒回鍋肉和夾沙回鍋肉、脆皮回鍋肉、金香回鍋肉、酢海椒回鍋肉、腌菜回鍋肉,各種輔料如蒜苗、香蔥、芹菜、青紅椒、折耳根、蕨菜、蓮白等回鍋肉應有盡有。
最“廣泛流傳”的菜——酸湯魚
在貴州之外,要是一提酸湯魚,都會想到凱里的苗族風味酸湯魚。其實,酸湯魚不僅苗家有,侗家,水家也有,且風格異同。黔西南的酸湯魚也自成一派,加酸筍或是加酸菜,味道也是極其酸爽。
最“野”的菜——折耳根拌蕨菜
折耳根、蕨菜為貴州數十種野菜之首。將二者合拌,即為最野,清香爽口,回味無窮。

折耳根
最“怕吃”的菜——涼拌雞血
辣子雞為一絕,涼拌宰雞時放置的雞血更是絕上加絕。將血凝固后用刀劃成大塊,撒上煳辣椒等調料食之,酸辣血嫩,不擺了。但要看您有沒有膽量去吃!血淋淋的。
最“好玩”的菜——燒烤
燒烤,各地均有,大概是來自大西北的烤羊肉串,黔西南的燒烤可有趣了,老板提供設施設備,食客自烤自食,可好玩了。想生就生、想熟則熟,要辣不辣沒人管您。
最“形象”的的菜——刷把頭
刷把頭,又名燒麥、燒買,因形似刷鍋用的刷把而得名,咋看,還真像小刷把。黔西南的刷把頭里邊還包有貴州民族嗜食的糯米飯。

刷把頭
最“有趣”的菜——戀愛豆腐果
到貴州,不吃戀愛豆腐果就當沒來過,在黔西南的街頭也有戀愛豆腐果賣,這有趣在于他的起源,椐傳是在抗戰時期,青年男女在抗戰之余常去吃烤豆腐果,聯絡思想與感情,最后還結為夫妻了,于是流傳開來。
最“有人情味”的菜——絲娃娃
絲娃娃,形如襁褓中的嬰兒,將春卷皮卷各種絲狀菜,加調料食之?,F又出現一種用酸湯灌入其中的熱湯絲娃娃。
最“不講理”的菜——米豆腐,魔芋豆腐
豆腐,人們都知道是用黃豆類經加工成豆漿,然后點制成的高蛋白,易于吸收的豆制品之一。而用米、魔芋制成的形如豆腐的又為涼粉但又經得起熱的東西居然也要叫豆腐,真是不講理!
最“不劃算”的菜——宮保雞丁
曾經被貴州、山東、四川爭奪的貴州人丁寶楨創立的宮保雞丁,固在山東、四川為此有過爭議,最后居然人們認定宮保雞為川菜名菜。您說貴州人劃算不。
(尹婷梅收集整理)
美食趣味解讀
宮保雞丁不僅是四川人喜愛,貴州人,山東人,北京人乃至中國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吃。原因是宮保雞丁不單是屬于四川,也屬于貴州、山東。
和四川一樣,貴州,山東都說宮保雞丁屬于自己的家鄉菜。從這幾個地方出的菜譜或有關飲食文化資料便可知道這一點。應該說都有道理。宮保雞丁的創建人叫丁寶楨,是清朝時期的一位官員。貴州人說,丁寶楨出生在貴州平遠,其人愛吃糍粑辣椒加花生米炒雞丁,貴州的宮保雞丁現在都還是這么制作的。糍粑辣椒是貴州人特有的制法。山東人說,丁寶楨在山東任巡撫期間,曾加封太子少保,凡有少保之銜的巡撫稱宮保以表示尊敬,此菜便是當過丁寶楨的家廚周進臣、劉貴祥在丁寶楨的指導下,用山東爆炒之法和糖醋之味烹飪出來的。四川人說,丁寶楨56歲時任四川總督,任職十年卒官。生前加了“太子少?!?,死后又封贈了“太子少?!辈ⅰ爸u文誠”。在四川關于宮保雞丁的傳說很多。有說,丁寶楨來四川后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政,獻其喜食之炒雞丁名宮保雞丁者,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常微服私訪,入肆市小店就餐,店主以花生米、辣子、花椒炒雞丁,深受丁寶楨的青睞而名宮保雞丁者。還有說,丁寶楨在家中宴客,丁的家廚以干辣椒、干花椒、花生米、炒雞丁,深受客人的喜愛,從而取名為宮保雞丁。
轉載說明:本網所刊登的中國黔西南網及《黔西南日報》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黔西南日報社中國黔西南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歡迎廣大網友向我們提供新聞稿件,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本網站轉載稿件內容來源于互聯網,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權利請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0859—3121811。